实践ing | 访工地,探“龙穴”,看古今,行科普……他们的七月不简单!

时间:2018-07-22浏览:687设置

炎炎夏日

我们踏上征途

关注时代潮流的风云变幻

我们肩负使命

传承历史韵律的不老魅力

我们一展年轻风采

筑梦青春,暖心前行


快和小青梅一起

看各个团队带来的各种沿途风景吧



洞察时代


我们是年轻新一代

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迎接新时代

关注新未来

青春不负使命


01

访建筑工人现状,观改革开放变化


7月10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从农民工到建筑工人”实践团队来到了建筑工地上,对建筑工人及管理人员做了一系列的采访。

平地起高楼,数载风云变幻。说到这些年来的变化,来自四川的张监理滔滔不绝十年前,他初到苏州工业园区时,这里仍是一片田地,而这些年来苏州不断开发建设,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房价也是与日俱增。


团队成员采访张监理


当谈到孩子时,张监理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自豪。“我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从小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都是爷爷奶奶带的。”再刚毅的人内心也总有一处柔软,与以往只顾工作不同,他现在越来越考虑着家庭,考虑着孩子和父母,只要工作空闲下来,就想着要回家看看。


团队成员与工人在食堂畅聊


数十载变迁体现在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团队成员们跟随着下班的工人们来到了工人食堂。整齐的桌椅、多样的菜色、专业的工作人员,下了班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几瓶啤酒、三两好友、几碟小菜,享受着一整天疲劳工作后的片刻惬意。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他们在默默无闻之中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双手搭建未来。

此外,在房建工地上,有很多出来打短工的人,基本一个月就要换一个工地,他们并不属于任何公司,因此也没有社保之类的福利与基本保障,成员们对他们的处境十分担忧。


02

镜头中的改革开放,古与今的融合


7月11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镜头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年”调研团前往常州档案博览中心和市档案局展开了调研。

在改革开放这些年,常州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路上,可以看到许多带着快速公交系统BRT标志的站台。



穿梭在居民区中,满墙的涂鸦映入成员的眼帘,夸张的图案和色彩与背后朴素的居民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却达成了莫名的和谐与统一,成员们纷纷拍下这富有常州特色的照片。动漫产业作为常州创新型产业,受到精心扶持和培育,成为了常州城市经济的亮点与城市形象符号。



下午三点,团队来到了常州档案博览中心,展馆中陈列着常州自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进入展馆,整个常州的历史便在眼前展开。它既是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回去的途中,成员们对常州这些年来的变化认识更深了,改革开放带给常州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物质面貌上的变化,还有精神文明上的进步。


03

安全指挥中心,学校的防火墙


7月13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洞察时代”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独墅湖校园安全指挥中心,了解苏州大学在视频监控方面的情况。

校园安全指挥中心对全校的各种安全事项负责,他们是苏大的一层保护膜,承担了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等工作,保护着校园方方面面的安全。



团队了解到,苏大的整个监控系统已经较为完备,监控摄像头的分辨率也已经达到高清的水平,校园的监控中心全年全天候无休工作确保对校园的实时监控。



通过刘老师的介绍,组员们了解到学校正在逐步优化视频监控,扩大监控覆盖面,同时引入新技术提高监控质量

谈到人脸识别以及图像追踪技术,刘老师表示苏大目前没有这类技术的应用,但他希望将该技术运用在校门口,以此来监控苏大的日人流量;又或者是和公安部门相对接,追踪混入校园的不法分子,来保障校园的安全。



传承史韵


东方的智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赏锡剧艺术之韵

品江南建筑之美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01

承戏剧之韵,创时代之魂


7月6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青柚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无锡市,对锡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的戏剧发端于原始吴歌的锡剧。经过民间的演唱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其他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母寻子走千山,历尽波折终相逢。一碗‘八珍汤’,无情无义不孝子,从来善恶终有报。”《寻儿记》由上海戏剧学院一批新生代名家和优秀青年演员联袂演出,人物形象鲜明,剧情一波三折,情节感人。

紧张鼓点、软侬吴语、飞扬神采,或低沉或高昂的唱腔让我们折服在锡剧的魅力之下,也深刻体会到演出者们“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



面对成员的访问,陈老师感叹道:“合理定位传承与创新,才能让传统艺术持续发展。”时光轮回,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传承戏剧不仅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


02

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7月5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了“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的陈国凤老师以及费莹老师引导团队深入学院内部参观学习,并特别介绍了古建筑中常见的几类转角结构。

接着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各类园艺建筑实验基地。老师希望团队成员能保持对建筑学的好奇与热情,多去发现和品味古建筑之美,也愿当代青年能够有一颗工匠之心,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件事情。



参观完金螳螂建筑学院后,团队前往桃花坞,就近年古建筑的变化问题采访了当地居民。一位已经在桃花坞住了60多年的老爷爷说,“这里的建筑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桃花坞是一个保留了老苏州韵味的地方。”

古旧而朴素的民居,斑驳而肃穆的城墙,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保护这些古建筑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留,更需要一种灵魂的膜拜,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03

相片文字里的过往


7月11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赤色蜗牛”实践团的延安小分队步行至新闻纪念馆,探寻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延安新闻纪念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馆名由马文瑞题字,馆内大量文史资料展现了我国新闻及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纪念馆分为三层,分别展现了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新中国出版事业、人民广电事业的发展。进入馆内就可以看见赫然独立的巨石,镌刻着毛泽东亲笔题的“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八个大字,强调新闻不要流于形式、脱离群众

展馆内陈列的照片、实物、文献、图表资料等向人们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爱国情怀。除了文物,展馆还布设了蜡像,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二楼的窑洞里排列着当时的播音室、编辑室、印刷车间和职工宿舍等场景,再现了当时新闻工作者笔耕不辍的情景,用自己的文字与心声传递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呐喊。



一件件文物、一具具蜡像,无不让队员们感受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艰苦困难环境中的坚定信念。他们不畏牺牲,指引着后来人前赴后继地发展新闻事业。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驻足的一刻,“赤色蜗牛”实践团的成员们将铭记一生。



助力公益


去到那些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照亮那些最渴望关怀的角落

服务社会,暖心公益

不负韶华,不忘初心

我们一直在路上


01

公益接力,沙漠传情


7月16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绿丝带”公益团第三批志愿者们与亲子团顺利到达甘肃武威,与第二批志愿者会合。

志愿者们首先乘坐大巴前去曙光农业生态园参观,一进门就有几张木桌,中间挖空,内有小溪流,颇有些流觞曲水的意味。放下行囊,稍做修整,志愿者们便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生态园。

导游介绍到,这个种植众多花草、饲养许多家禽的地方一年前还只是一个废弃垃圾场,经过垃圾填埋和土壤改良技术被改造成农家乐。这样的改良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还能为附近居民提供经济来源,可谓一举多得。



午饭后,志愿者与亲子团们再次坐上大巴车,开始了今天的拜访老兵活动。他们怀揣敬意走进了老兵家中,尽管已值耄耋之年,老人依然精神抖擞。提起那段历史,老人嘴里不住念叨,“太难活了,太难活了。”老人的儿子年仅二十多就在中越战争中战死。听了老人的话,在场的每一位都为之动容,感叹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拜访过老兵,志愿者和亲子团们坐上大巴到达基地,大家在落日余晖中行进,在漫天星河下入睡,为第二天的劳动做好充分准备。


02

初探“龙穴”,揭秘扬子鳄


7月11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蓝蜻蜓”动保公益团第一批队员来到安徽省宣城市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究扬子鳄繁殖和养育之谜。

团队此行的目的是宣扬动物保护精神,他们不畏烈日、不畏酷暑,以坚定的信念,勇敢体验动物保护的艰辛与不易,亲自践行动物保护精神,坚定地履行动物保护的使命。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扬子鳄的仿真巢穴,这些仿真巢穴为扬子鳄产卵提供了舒适安全的环境。成员们还了解到扬子鳄属于卵生爬行动物,由于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野生扬子鳄数量甚至少于熊猫。



为了提高生存率,保护区人员在7、8月会通过人造巢穴每天收集并转移鳄鱼卵,在实验室中帮助孵化卵并养育幼子。值得一提的是,扬子鳄的雌雄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取决于鳄鱼卵孵化时的温度温度较高时,孵化的卵为雄性扬子鳄,温度较低时,为雌性。工作人员还提到,等到人工饲养的扬子鳄达到一定年龄,就会挑选合适的扬子鳄进行野化,即让其回归大自然。

至此,蓝蜻蜓动保公益团一队任务完美完成。与此同时,二队队员也即将踏上这艰辛不易、却又意义非凡的动保之路。


03

乘骄阳之热火,行科普之枕望


7月12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红果果”科普公益团的志愿者们分别前往苏州市工业园区国际水岸社区、海德社区,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展示多彩纷呈的化学科普小实验。

团队成员来到海德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做好准备工作。不久,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活动中心。入座后,科普实验正式开始。

首先,志愿者们开始泡腾片、水、油实验。泡腾片溶于水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的水泡把水带到油面上后破裂,水又形成水滴沉下去,形成了油像是沸腾了的现象。小朋友们对此惊叹不已。



牛奶和彩虹大家都见过,但是牛奶中的彩虹不多见吧,这一绚丽多彩的实验是通过牛奶、食用色素和洗洁精完成的,美丽的现象吸引了小朋友们,许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尝试做这一实验。

最后的小苏打喷泉实验更是令小朋友们啧啧称奇,纷纷举手问志愿者们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场面非常热闹。



四组实验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小朋友们对化学的热情,通过这几天的科普实验,一颗颗热爱化学的种子已悄然在各位小朋友们的心中埋下,相信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小朋友们深刻地认识化学、热爱化学。



所有在今天的努力

都会托起明天的希望

行走在路上的每一天

都让这个盛夏充满意义


期待着下期的故事

等着和你们再次相遇


返回原图
/